空間、地緣、歷史與雙年展
雙年展制度發展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全球化運動的開始,國族觀念越來越淡化,雙年展已越來越成為以城市為單位展開競爭的舞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城市都希望通過舉辦雙年展來宣傳自己的城市品牌,吸引國際游客,至今世界各地已經產生了共300多個各種各樣的雙年展。因為它的流行和泛濫,這個展覽形式實際上已經弊端叢生。在深圳和香港這樣有著深厚的實驗和創新傳統的地區,我們試圖通過本屆雙年展,努力探索“另一種雙年展的可能”。
雙年展的主題定為“城市動員”,旨在探討在全球化時代,在大多數國家和政府的功能開始收縮,人心離散,社會松懈,流動資本對全世界的操控力增強的情況下,以“城市”的名義,進行廣泛深入的社會動員的可能性。通過行政動員、商業動員、學術動員、公眾動員、擴大參與,克服多數雙年展越來越小眾化并多有重復的缺點。
在策展觀念和方法上,也不按照慣常做法提供學術性的策展論述,而是用文學的形式,把策展的思想要點穿插在個人故事 中,建立展覽敘事的線索。鼓勵讀者按此去實地參觀每個建筑,以改變一般建筑展覽只能看模型而沒法親身體驗建筑空間的缺點。
總的來說,在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成雙年展所作的一些實驗,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叛逆”。事過4年,再回頭看這一次的策展實踐,最大的遺憾是不能解決一些專門制作的大型參展作品的保存和再使用的問題。因為這些作品安裝在戶外,尺度均非常大,制作費也非常高昂,但50天展期過后,它們就被拆毀并當廢物處理了,不能永久留在原地,或挪往它處保存或繼續展出。這是非常浪費資源和不環保的。每次想到這里,我總不禁自問:世上的雙年展真的有必要嗎?
關于建筑展的形式
多年來我看過不少建筑展覽,其實建筑展覽的形式是挺沉悶的,因為大多數都是展一些模型、圖表、一些很艱澀的那種文字說明等。像這樣的 展覽內容,出本書就得了,沒必要用展覽這種形式。所以我想今年要對建筑展覽進行一些改革創新;所以就提出了文學與建筑的這個思路。我們挑選過去十年內九個 已建好的建筑項目,然后讓九個作家根據這個建筑空間來寫一篇小說。我們通過這個文學建筑項目把觀眾輸送到不同城市、不同建筑所在地,用他們的身體來體驗建筑。
關于“城市動員”的主題
這是一種展覽的工作方法,就是說我要進行動員,因為做這么大規模的展覽它要動員很多社會力量。首先它是工作方法,同時城市動員也有一定 學術意義。在中國以前的這種政治模型里,黨派、權力、政治斗爭就很會使用動員這個手段。今天我用動員這個詞做展覽主題,就是要根據中國出現的一種新的政治 模型來賦予它一種新的含義。比如說這兩年普通老百姓的參與和民主意識開始增強,不再是因為國家的動員,而是出于維護自身權利;那么這種方式是跟以前不一樣 的,是一種公民政治。公民政治的出現是中國政治文明的一大進步,所以今天我們講“動員”,賦予它一種新的含義。這種動員包括四個層面:行政動員、商業動 員、學術動員和民間動員。其中民間動員是最重要的,就是動員老百姓來參與雙年展。其實我還有個目的就是想通過今年的雙年展來測試一下現在的政府:在全球化 時代或全球城市時代小政府的框架下,政府的功能越來越簡約收縮、政府不斷出讓權力給資本的背景之下,今天的政府要想發動一場盛大的社會動員是否還有可能。 當然我們從去年北京奧運會上已經見識到了國家動員的力量。其實在目前中國的這種政治環境下,我覺得雖然中國出現了新的政治模型,但是目前來講主流的政治框 架、主流的政治制度還沒有太大的改變,公民政治還不成型。行政動員就是說我們要通過雙年展這個平臺來動員政府為了促成這個雙年展來適當進行一些制度上的配 合。商業動員就是動員一些企業,發揮它們的社會責任感,不是用商業模式來,是用慈善的模式來贊助雙年展。學術動員就是動員全世界的學術精英和意見領袖來參 與雙年展。
關于女策展人
我發現女性在耐力和公關、工作效率、親和力方面都遠勝于男性,所以我這次挑選的都是女性策展人。其中太田佳代子 (Kayoko Ota)一直在AMO工作,長期負責庫哈斯出版物的編輯。她很了解庫哈斯著作的《Great Leap Forward》,所以她對深圳 的理解沒有問題。碧翠斯·蓋里里(Beatrice Galilee)是個倫敦的年輕人,她視野非常廣,了解很多歐洲國際上最新銳的建筑師、藝術家。但她 有個缺點是對中國不夠了解,我從去年7月份請她來北京工作,也來深圳,以此來了解中國的文化、社會現實,深圳和中國城市文脈和歷史現實。另兩個策展人,姚 嘉善和侯唯唯是在美國長大但在北京生活過很長時間的,她們的特點就是本土和國際視野兼備。
關于參展作品的篩選標準
在2008年競選這個總策展人職位的時候,必須提交一個策展主題。我不喜歡現在的雙年展都要搞一個主題,然后藝術家根據這個主題去提 交作品,這是一種從上而下的工作方式,不過我還是只好提供了一個主題“城市動員”,對我來說更多是一個工作方法,但我不希望這些參展作品都是根據“城市動 員”這個主題來創作。我給參展候選人一些關鍵詞:實踐性、趣味性、參與性等,就是需要具有親和力的作品,而且應該是深入思考專業問題的;要找到一種與大眾 溝通的方式,不要用那種冷冰冰的專業語言來參加展覽。
另外一部分是我要改變建筑展覽那種比較陳舊的模式,辦法就是把整個展覽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展場:在展場的作品,我都要求有搭建,需帶 有一定的實踐性;就是說,你不能拿一個圖紙來參加展覽。至少是一個裝置,它必須有搭建──從理念到實踐。有搭建的話,它就是個帶有實踐性的東西。搭建的結 構,最好是觀眾也能使用,而且是能夠有親和力的方式吸引觀眾注意,能夠跟公眾達成很好的溝通。我們收到200多個方案,從中挑了60個。挑完之后,我現在 的工作就是針對這60個方案,來提煉這些方案里面表達出來的思想。我把這些作品分成六個章節,每個章節都反映一定的問題和思考:1.在南方;2.漁農 考;3.造城熱;4.重返街頭;5.游樂場;6.未來城邦。但是這六個章節,我都不想用學術理論的語言來表述,我想用小說的形式,用虛構,或者用文學語言 來表述。也就是說,先把藝術家的方案選定了,再提出我的展覽結構,,從這六十個方案里面整理出六點思想訴求,然后用文學的形式去表現、概括這些思想訴求。 也就是說,不是我命題給藝術家,而是藝術家自由創作,我再從他的創作里面來總結一些理念。
關于觀眾參與
我希望建筑師之外還有更多身份的人,比如說作家、藝術家、電影人、普通人等能夠參與。例如,我在網絡上發現有一個美國人,他1980年 的時候來過深圳,拍了深圳的圖片,我覺得這些圖片對我來說就好像一個送給本屆雙年展的禮物。我邀請他參加雙年展,現在這個美國人變得很出名,他不是藝術 家,只不過是個普通的老師、對公共交通發燒的普通人。我覺得雙年展是需要發現一些民間的奇人。為了增加展覽媒體作品的多樣性,還搞了一個建筑電影展,就是 從紐約現代美術館的館藏影片中挑選八部自1920年代到1950年代與城市或建筑相關的黑白歷史影片來放映。由于這些電影都是16毫米的電影膠片,得找 16毫米的放映機;很巧深圳有幾個人專門收藏這樣的放映機和一些老電影膠片。前幾天我去其中一位收藏家家中去看,他有八百多部中國電影的膠片,還收藏了 35毫米、16毫米的放映機一大堆。他是個中國農業銀行的職員,業余時間花了20多萬在玩這個收藏。我們跟他說,我們要放一些老的建筑電影。他特高興,打 算把他的朋友都叫上,成立一個放映隊,帶他們的機器來給我們放映。我覺得這些就都是動員!
關于學術研討會的效率
我發現,很多討論很難有什么效果也沒有效率。有主題還好一些,如果是自由討論的話,很難做好并且很深入,那就需要非常有經驗的主持人才行。雖然我也參加
過不少學術討論會,但我還是比較喜歡那種傳統的有主題的會。每個人設定一個主題,每個人就這個主題進行發言,四五個人發言完之后,再有一個圓桌討 論。另外就是跟觀眾互動上面,我想了些方法,就是使用Twitter或類似這樣的微型博客,可以讓觀眾用手機來提問題、發表評論,可以提一些很尖銳的問 題。在中國做學術會議,這招很有效觀眾很踴躍,他們不用站起來,提的問題可以出現在大屏幕上面,有時候會令那些講者很尷尬,非常有意思。
關于雙城
深圳香港雙城雙年展原本是兩地一展,但我沒法去實現這個想法。因為我覺得主要是香港跟深圳,在政治制度、行政制度、財務制度上,都有 太大的不同,很難銜接,很難說把兩個城市搞成一個展覽。現在是各干各個的,香港有香港的策展團隊、深圳有深圳的策展團隊;各行其政沒什么聯系,只是在名稱 上把兩個放在一塊。所以說,這個也是我今年所面對的一個難題。本來我的想法是可以把兩個城市用同一個展覽來統籌策劃,但是我發現沒辦法。
最新推薦
-
煙會開發區今年首宗“標準地”成功掛牌出讓
2021-04-302月23日,開發區2021年第一宗標 準地"成功掛牌出讓。該地塊位于開發區 B-35小區,土地位置為臺北中路以東,揚 州大街以北,出讓面積為1...
-
瞠起眼來找漏洞重點領域循環査 --開發區開展建筑工地安全隱惠大排査行動
2021-04-30為進一歩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 牢牢守住安全生產底線,煙臺開發區開展 了建筑施工領域安全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整 治行動月活動,他們...
-
開發區重點項目推進情況跟蹤報道
2021-04-30天馬相城四期 總建筑面積約41萬平方米,包括25棟住宅和1棟幼兒園。計劃年內完成10棟 高層主體施工,全部單體外墻(窗式幕墻)施工完成50%...